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学好英语不仅能够顺利实现考试通关,还能开拓国际视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那么,英语教育从业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格局观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呢?
7月21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德明就“培养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援引了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回答了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个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德明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技能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参与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棘手难题。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除非人们在10岁前开始学习一门语言,否则他们几乎不可能达到类似于母语者的熟练程度。这就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学习英语时,语用技能无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那么,为什么依旧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语呢?
虽然已故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说:“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跟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然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不仅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自己的语言。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它还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梅教授就坦诚自己说的英语有家乡口音,但是他觉得非常自豪,因为这体现了自己的背景和文化。
梅德明教授负责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梅教授进而指出,英语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思维过程、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具有家国情怀的人,这才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夯实文化基础、加强社会参与、增强自主发展能力。